搜索关键词:中俄科技园科技成果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高新区实现中亚国际科技合作新突破

时间:2018-12-17 11:47来源:未知 作者:秘建萍 点击:
12月17日,烟台高新区中俄科技园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纺织与轻工业学院、武汉纺织大学、烟台业林纺织印染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四方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中国—乌兹别克斯坦纺织技术
12月17日,烟台高新区中俄科技园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纺织与轻工业学院、武汉纺织大学、烟台业林纺织印染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四方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中国—乌兹别克斯坦纺织技术研究中心”,共同致力于提升中国纺织技术水平和扩大对乌高品质纺织品产能合作,该项目的实施将对烟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会上,中乌两国政产学研四方围绕平台驱动、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和中乌产能合作等热点话题,探索高端纺织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及中乌纺织全产业链合作体系的长远构建。大家普遍认为,多方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蕴含的纺织新机遇,实现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平台

驱动

 

以共同目标为纽带,打造协同创新载体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实现技术创新,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有平台。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纺织与轻工业学院作为乌方纺织产业最大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在棉纺设备制造、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方面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

 

  烟台业林纺织印染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烟台高新区最早成立的纺织企业,近年来已发展成为集织造、印染、整理为一体配套发展的综合型生产企业。但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加大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纺织行业过去那种一味依靠规模扩张和低成本优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公司也迫切需要找到实现利润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中俄科技园在得知业林纺织发展中的困难之后,多次联系乌方,经过多次沟通和对接,成功促成乌方与业林纺织达成合作,通过集聚纺织专业高层次技术人才,为其羊毛绒、真丝、非棉纺织品等高端产品提供研发支持。

 

  “中乌纺织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平台搭建之后,不仅在技术供给侧将塔什干纺织与轻工业学院和武汉纺织大学等国内外顶尖纺织研发力量进行联合,也直接让技术需求侧的纺织企业深度参与,通过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有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必将深层次提升国内纺织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力。

 

人才

驱动

 

以高层次人才为引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

 

  萨利赫•塔什普拉托夫院士是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纺织技术与设计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在棉麻长丝纺丝装备制造及高品质纺织产品制备工艺方面拥有领先的专利技术,并亲自承担了乌国家纺织产业化科技园的筹建工作,在纺织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萨利赫院士的牵头推动下,“中乌纺织技术研究中心”设立后,乌方将派遣大学生、研究生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到中方定期交流学习、研究实践,双方将以两国实际需求为导向,将学校系统性教育和企业在技术应用上的优势相结合,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高校参与”的创新驱动模式,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产能

合作

 

大力推进“走出去”,探索发展新空间

  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海外市场需求下滑、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我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重构竞争新优势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一带一路”倡议则为纺织企业培育新竞争优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当前,中乌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国是乌方第1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第6大棉花生产国和第2大棉花出口国,当前乌兹别克斯坦政府正努力扩大棉花出口及高附加值棉制品本地化加工,这为中方纺织行业企业提供了一个产能转移、装备输出和技术服务的绝佳机会。

 

  下一步,中乌双方将积极推进纺织产能合作,通过在乌方建设科技园区,实现国际化产业链布局,并且通过原料、品牌、渠道和研发等优质资源的跨区域合作,为山东纺织企业整合国际资源和形成竞争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乘风破浪再出发。

在国际合作的征途上,

只要坚持创新发展和全球视野,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烟台高新区必将为

山东乃至全国的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秘建萍)



(责任编辑:中俄网站管理员)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